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全文通过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从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四部分来刻画李大钊通知的伟大,整节课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从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伟大。
第一课时着重在了解李大钊,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但是因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的有限性,导致自己预设的知识留下了一个小尾巴,如:对文章第一部分的品读不到位。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与学习,整节课进行的很顺利,学生感悟的也很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表述总是差一点点才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的注意并侧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还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后面对于本课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还是有些牵着学生往前走的意思,不是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虽然学生能够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但是还是觉得自学成果会更好。
总之,这一节课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还是有些少,这样总是让孩子们有一种好像语文课就是一味的分析课文,分析内容,而没有得到更多知识方面的锻炼。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2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3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 "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 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4《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 ……此处隐藏7175个字……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先学后教
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所以学习课文前,我一再布置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事实证明,学生搜集的课外补充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学环节,我着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片段质疑,如在学习父亲被捕时的片段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因为被捕前和被捕时都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描写的,让学生在读中圈点批划,抓住问题:“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点研读描写李大钊言行举止的句子,书写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父亲高尚品质的?”这个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对比的写法。
在后教环节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内容“法庭上”时,文中出现了三处描写李大钊的关键语段,由于学生已经采用过圈点批划及写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齐读这一部分之后,我便让学生在默读中自己读划,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但写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处,针对第一处写感触的少之又少。那么,如何突破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呢?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钊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李大钊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习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3、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个难点时,我采用“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含义。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以指导学生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首尾呼应的句子比较明显,所以找出来并不难,之后,进行延伸训练,让学生同桌讨论,找出文中另外两处相呼应的句子。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这个延伸相对较难,只有极少数学生找到了两处,如果用幻灯先打出首句,再找呼应的句子,这样对班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对降低了难度,不至于让他们孤立于课堂之外。
三、展示反馈
这节课我依据教材特点,师生特点。主要以朗读形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15《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一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自读课文后,多数能够概括出课文的内容,结合字典理解课文的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主要结合李大钊言行的句子,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钊面对死亡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的气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发言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还有的同学采取等待的态度,等别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老师还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越俎代庖,唱独角戏。这一课老师细致地备了课,准备得非常充分,为什么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思维狭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是学生朗读得不够充分,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没有推敲重点词句、精心研读吧?也可能是老师没有想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吧?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大量阅读革命书籍,让足够的革命先烈的动人事迹感化他们,再去开讲这一课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吧?也许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得过于幸福,根本体验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尽管结合了李大钊的被捕后的资料,凶恶的敌人剥去了他的十个指甲仍然没有向敌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数同学面带愤恨,多数表情冷漠,没有激情。总体的感觉就是学生对英雄的大无畏气概领悟得不够彻底,课堂上能够根据重要句子发表意见的只有赵琳、刘彦平、商梦瑶、牛楠楠、牛林杰几个同学,要不是他们几个起着引领作用,恐怕难以完成任务。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表达方法,小组内在讨论时意见一致,能找出首尾呼应和对比描写的句子、段落,但是为什么这样表达,多数同学还是说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课时,没有在读中感悟李大钊的高贵品质。只有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一得一惑
今天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理想。(原本我还怕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难以体会人物的品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然后让他们用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出李大钊高贵品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给了学生大约十五分钟,他们大多数能准确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统一整理出李大钊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他们方法,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课的学习来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去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学生是能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个目标却进行得很不顺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而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用范读,用讲解等方法,学生就是无法读出那种基调,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读得平平淡淡,象一锅没放盐的白粥,怎样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带着这一遗憾下课。
反思:这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朗读训练,按理说应该顺理成章,可是为何学生总是读不出语气呢?我试过给学生解释,试过范读,也试过叫学生个别读,个别读时有一两个学生还是读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讲读,又让人听得摇头了。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真想听听其它老师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