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火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0 00:10:04
《乘火车》教学反思

《乘火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火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火车》教学反思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类灵魂的深处有一种最为深刻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当中,不断充分地、主动地积极表现自己。看到他们敏捷的思维,我的教学就更有了激情。而且我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我设计的层次递进的练习中,他们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当中,学生的全体参与仍有待加强。

《乘火车》教学反思2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乘火车”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如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乘法算式:72×5=。

②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此时要注意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③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并组织全班集中交流。

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学时要关注积的个位上“0”的处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竖式漏写“0”后的得数“36”是否正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方面,防止漏写“0”的错误。

(3)拓展应用

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本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由于学生容易忽略进位,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乘火车》教学反思3

《乘火车》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乘火车》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乘火车》的内容。教学中,我创设了乘火车的问题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课堂上,对于72×5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了。我请他们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之后,全班同学共享多种算法。大家都抢着发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还有的是列竖式……

但这堂课教学并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重点是算理的教学,我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突出和落实这一重点。导致很多同学在计算时计算出现错误,尤其是后一位相乘满几十没有加在前一位上。

2、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并且在反馈中没有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并在反馈时要深入挖崛学生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这堂课教学时缺少激励性言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乘火车》教学反思5

首先,本课目标基本达成,全班计算正确率在75%左右,学生基本掌握本课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注意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能写好进位,做到准确计算。

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一,在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方面,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解决,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第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随时渗透估算的意识,但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这一点。估算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意识,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为孩子服务,例如确定结果的大概范围,检查结果是否准确等等。第三,对于班级孩子的分析题、讲题还要继续训练,没有做到全员会讲。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养成讲题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分析分析题,找找已知条件、问题、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来列式。相信长此以往的训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不管是教材的准备还是习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任教的孩子的准备。他们欠缺在哪里,他们的'难点在哪里,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教学,都是我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

同时我还意识到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透教材,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突破、练习。在设计的每一步都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目的。相信长此以往,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乘火车》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为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较为充裕的活动空间中,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现将本课的实施理念与过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通过“游玩”激发兴趣,设置“吹泡泡”“森林运动会”“小明乘车”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小组合作,求异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保护,时刻把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讨论,难点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两个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适当评价,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教师灵活地运用体态、称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参与热情与灵活的思维进行激励,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教师的激励语教少,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没能跟上,小组活动给的时间不够充分,需在今后教学中引起一定注意。

《乘火车》教学反思7

《乘火车》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较好地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是我在《乘火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2、给予充分时空,描绘一片蓝天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索。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倾听、借鉴、思考,为今后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激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乘火车》教学反思8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乘火车》一课上,对于72×5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了。我请他们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之后,全班同学共享多种算法。大家都抢着发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还有的是列竖式…… 算法已经不少了,看来,是达到“算法多样化”的预期效果了。我很得意,但还是习惯性地问了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把72分成8×9,先算8×5得40,再乘9,结果是360。” 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达到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如何倾听、借鉴、反思,达到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激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这堂课教学并不成功,经过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一、对教材分析不透彻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有进位的乘法。教学重点是算理的教学,我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突出和落实这一重点,而注重了一些形式上和表面上的东西,没有深入教材。

二、练习设计不合理

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并且在反馈中没有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并在反馈时要深入挖崛学生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形式不合理

教学形式要具有有效性,要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的教学采用过关的形式,前后较雷同,教学时又缺少激励性言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乘火车》教学反思9

《乘火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在让学生发现本节主计算与上节有什么不同时,通过计算的比较,很多学生都发现了本节的进位和上节课不同的是连续的进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对算法的理解有困难,对于进位的数字没有加上去,我利用学生讲解,小组交流等方法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乘火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